- 青海
- 西宁
四堡
四堡乡位于连城县西北面,是县内最北的乡村,南邻北团,西接长汀,东部和北部靠清流。属汀、连、清三县结合部。1987年,四堡全境面积58.78平方公里,耕地11092亩,27个自然村,划分7个行政村,人口14400人,平均每平方公里245人。乡政府驻地雾阁,
距县城26公里。四堡原系长汀辖境,宋为永宁乡四堡里。其境域北抵里田、草坪、西至庄下、枫花园与归仁里(今馆前)接壤,西南至龙头坊、义家坊、石背,南至到湖、小石背、蕉坑、大坑源、东至鳌峰山,东南抵驴子岭,东北至鱼龙岗、极下,包括今之清流、长汀、宁化、连城相邻的部分地域共200余平方公里。
咨询:青铜骑士
QQ:1930116496
手机/微信:18020714445
地址:福建省厦门市
邮箱:1930116496@qq.com
概述
四堡乡坐落于连城北部省道建文线上,巍峨的鳌峰山脚下,处于连城、长汀、清流、宁化四县边缘,古有"四县共靠"之意,故而得名"四堡"。全乡土地总面积58.78平方公里,地形呈南北走向,被东西两峰山环抱着,全乡共有8个村委和1个林场,20个自然村,133个村民小组,共3784户,16716人。
历史
四堡乡早在1930年就建立了区苏维埃政权,属于长汀管辖,解放后于1951年划归连城县,为第八行政区,1958年撤区改为红专公社,曾与北团罗坊合并为金基公社,后改今名。四堡自南宋开基以来出了不少名人,如明朝时的马驯(四堡马屋人,字德良),任户部主事,紧擢副都御史,巡抚湖广两省。清代邹圣脉(四堡雾阁人),增补《幼学琼林》一书,风行全国,历久不衰。该书包罗万象,知识性甚强,曾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,有"读了《增广》会讲话,读了《幼学》走天下"之说。 四堡乡居民为汉族,曾有人根据四堡妇女奇特的服饰,近似于某少数民族而认为四堡居民为少数民族,但无可考究。四堡乡音为客家话语系,但不带上杭、武平一带腔调,很接近普通话,因而四堡讲普通话很普及。四堡乡共有9个姓氏
(邹、马、吴、杨、包、李、张、严、赖),每个村庄一般只有一种姓。虽然如此,但各村风情基本相同,各村每年都有一庙会,像雾阁"七吉"(七月初七),马屋正月十四等。元宵节各村都有闹花灯,游龙灯活动,其中以雾阁的"老龙"最具代表性。四堡龙灯很有特色。龙头制作精细形态逼真,绘上各种图案,夜晚点上蜡烛,烛光投映之下更为形象。四堡龙灯长达490余节,足有1.5公里,夜间由山游下,黑暗之中点上蜡烛的龙灯,蜿蜒而行,时隐时现,山下看来如龙从天降一般,蔚为壮观。元宵节各村都有迎神,即抬着邹应龙(邹姓始祖为南宋文武状元)塑像到村里游走,届时彩旗、锣鼓前后拥护而行,供各家各户供香敬仰。
中国印刷基地之四堡
指南针、造纸术、印刷术、火药,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,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。其中印刷术,由唐至清,遥遥领先世界,曾远传亚非各国雕版印刷,更是开世界印刷术之先河。古镇四堡,就是惟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,就是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世界的实录。
折叠四堡印刷业的诞生
四堡印刷业的始创,可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十年至万历八年(公元1551-1580),在浙江杭州任仓大使的邹学圣(字清泉,生于公元1523年,卒于1598年)。
据传,当邹学圣辞官归里时,其夫人邵妙正(杭州人),不愿离开杭州来福建。当时邵妙正年仅29岁,膝下三个孩子均尚年幼,耽心回到山区僻壤,难以把孩子培养成才;但邹学圣感到自己年过五旬,特别是老父已在风烛残年,母亲已经逝世,自己又是父母的唯一独生子,无论如何也得回家,以慰藉老父暮年念子之心。于是与夫人商议,决定把苏杭的元宵灯艺和印刷术(含部分雕版)带回故乡,以解除夫人心头的疙瘩换得了她的乐意成行。从此"镌经史以利后人"的印刷业,便在四堡雾阁播下了第一颗种子。
自邹学圣开设书坊搞起了印刷业之后,其子邹震孟(1568-1634),邹希孟(1578-1643)其侄邹葆初(1619-1673)等人,在"身游庠序"考取功名后,继承了先人的事业,更"广置书田"进一步扩大了印刷事业。他们"走东粤,游武林"四出售书,而"殷富冠都邑"。由是步其后尘,镌经刊史,售书各地的人越来越多,到了乾、嘉时期,便发展到了它的鼎盛阶段。
免责申明:
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②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,请在30日内联系44685295@qq.com。